臺師大EMBA藝文大師講座 王哲雄探討現代雕塑臺座發展

臺師大EMBA藝文大師講座 王哲雄探討現代雕塑臺座發展
轉載自經濟日報
國立臺灣師範大學EMBA因應疫情影響,為讓學習無斷點,日前舉行藝文大師線上講座,邀請該校美術學系前主任所長王哲雄(法國巴黎第四大學藝術史與考古學博士)針對「現代雕塑的臺座問題探討」,讓學生安心在家防疫的同時,也能持續習得創新能力與思維。
「今日的現代是明日的傳統。」王哲雄指出,13、14世紀時,雕塑是與宗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,大多是放置在教堂裡的壁龕;直到19世紀,法國雕塑家羅丹為作品《加萊市民》的臺座設想兩種安裝方式,第一種是安裝在地面高度,會讓作品人物變得更為親近,進而帶領觀眾進入悲慘與犠牲的情境;另一種則是把臺座升很高,觀眾就必須站在外圍朝天空仰望。羅丹因此引起現代雕塑家開始思考其作品與臺座的相互關係。在過去,雕塑的臺座是為了支撐、穩定雕塑品與平衡重心,從60年代開始,隨著藝術的演變,造型與材料跟著發生改變,臺座已經成為雕塑重要的一部份,甚至消失成為空間的場景,或與環境結合成為裝置藝術。
臺師大EMBA執行長王仕茹強調,藝文大師系列講座涵蓋多元領域,希望啟蒙企業主與高階管理人才了解培養藝文欣賞的重要性,不是只能有錢有閒才能進行藝文活動。以日本來說,生活上處處可見美感,因為日本人從小就厚植藝文欣賞興趣,尤其來台旅遊,必定會前往故宮,甚至知道何時展出重要精品。藝文欣賞是一種底蘊,需要培養,不僅能改變個人生活,甚至影響企業品牌塑造、產業升級與內部決策。
此外,王哲雄呼籲應從小培養孩子的藝術素養,讓小孩自由的發揮,有機會帶著孩子去博物館或美術館走走,說不定會發現下一個美學天才就在身邊。每個時代都會有不同的審美觀念,對於現代雕塑與藝術,應跟著潮流,不要預設立場,從形、色彩、場景等角度去欣賞,去進入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情境。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經驗與認知不同,應敞開心房去了解新事物。